感染,以及恢复后的第一次冥想

从感染新冠到现在差不多两周,除了咳嗽,再加上嗅觉和味觉的失灵,已经没有太大的不适了。 本来以为过了这么久,自己已经不会再感染,可惜因为需要在医院照顾家人,还是不幸中招了。简单记录一下症状的变化: 第一天中午,开始感觉到头疼、腰酸,吃了布洛芬之后缓解,测试抗原非阳性。 第二天头疼的症状基本消失,嗓子开始剧痛,测试抗原依旧非阳性。 第三天症状集中在嗓子痛和剧烈咳嗽,测试抗原终于呈现阳性。 第四天嗓子基本恢复,开始出现轻微的感冒症状,咳嗽加剧。 后面随着休息咳嗽渐渐减轻,一周之后感觉到嗅觉和味觉的消失。 整体来说我没有出现发烧、肌肉酸痛等严重影响正常活动的症状,除了一点布洛芬和感冒冲剂也并未吃其他的药,只是精神确实不如平时,需要更多的睡眠了。 在家窝了太久,今天早上便打算出去走走。正好想起来以前看过一本冥想的入门书,上面介绍过如何在走路时冥想。今年以来还没有好好地练习过,于是便有了这病后的第一次步行冥想体验。 因为最近脑子里的事情很多,想一下进入清明的状态并不容易,所以我设置了十分钟倒计时,打算先只做一次简单的恢复性训练。 散步和静坐还是很不一样的,鸟叫、人声、车来车往,极其容易分心。我努力让自己融入到环境中,体会身边的一切。眼前的道路、树木、楼房以及行人,形状颜色各不相同;耳边的风声、人语、发动机轰鸣,交杂在一起却又可以分辨;手指露在外面,一阵微寒传导至脖颈,有汗毛竖立的感觉。只是因为嗅、味觉的钝化,世界缺少了重要的一环,不禁有点沮丧。 事实上,这些体察全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我微微调整思绪,开始沿路绕行,尽量让自己的脚步慢一点,稳一些。眼前的画面晃动起来,脑中的想法也随之起舞。我习惯通过专注呼吸的节奏代替平时的浮想联翩,从而进入归寂的状态。而这次明显很难做到,即使默念着一吸、一呼,各种各样的回忆、计划、想象迅速弥漫,神游不知多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控,于是再次回归呼吸,进入下一次的尝试。这大概有些像扫地,每下都可以荡开一些尘土,但无论多么用力也无法一次完成。 到了后半段,我渐渐能够持续较久的专注了,也感觉到了一阵轻松。也许是注意力集中,甚至没有怎么咳嗽。最后,开始觉得时间过于漫长,正要看看十分钟有没有到,却又想到,时间可以只是物质的一种体现,如果所有的粒子保持原位,那么世界便静止了。正琢磨着,手环响起,时间终于到了,原来短短几分钟也可以如此之久。掩藏的思绪又开始泛起,我也不打算强求,便结束了这次冥想。 抬头看了看天,阳光从灰蒙蒙的雾霾中挣扎出来,心中浮起思念,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03-08 · 1 min

夏日午后

这将是一篇很散的散文,仅凭着一些美好的感觉动笔,没有规划,也没有大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时意境转瞬即逝,如果过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 一切来自于刚刚的午后散步,不过短短半个小时。这本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现在又是夏季,幸得在绿荫的庇护下,我反而觉得清凉。最近才搬来的这个小区面积广阔,绿植遍布,如花园一般,住的多是老人与孩子,氛围恰到好处。 我站在路边的台阶上,看着不远处三两棵高木冲着烈日而去,泻出一片阴凉在四周,几只鸽子掠起,隐入了树叶的怀抱。正好奇自己何以将鸟儿的动作看得如此清晰,一阵轻巧的凉风吹过,顿时将我带到舒适的凉意中,于是我放弃了思索,闭眼享受。良久,路过的行人给这份宁静画上了句号,我接着向前走,来到了一处小小的池塘边。水不深,但还算透澈,一条暗色的游鱼捕捉了我的注意,它不动声色地摆动着尾巴,很快消失不见。这让我开始思考矛盾作为运动基础的说法,大概不管是鱼还是人,我们要活动,就永远离不开一左一右、一屈一伸的配合。我沿着池塘边做平衡式的前进,突然想到个很好的解闷法子,那就是闭着眼像现在这般走,加上路线的弧形变化,想必要比直来直去刺激许多。虽然很喜欢自己的点子,我却没有付诸行动,因为心里并不无聊,只感到平和的惬意。 在归途的一棵树下,忽地又起了风,我自然要享受这难得的凉爽,于是驻足,仰头望去,叶子的形状比刚才看过的又都不同,它们帮我抵挡日晒,我欣赏它们的翠色欲滴。到了家里,耳中突然响起热闹的流行歌曲,我有些疑惑,想了想又觉得释然。音乐有助于改变我们的情绪,而心情又可以影响我们听到的声音。 只是一次简单的步行,写下来也不过寥寥数语。虽然文字不够生动,可即便换作语音或视频,也不足以向第二个人分享瞬间的微妙感觉。这像是一条鸿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但它也给予我们安全,让我们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更感到无比的自由。

06-21 · 1 min

读《矛盾论》

最近读了矛盾论,颇有收获。 开篇先介绍了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在维基百科中这样定义: 形而上学是指透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 同时也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指关于世界构造的猜想,比如有没有上帝。(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解) 指那些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们没有科学的可证伪性,比如电子显微镜出现之前的原子论。 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的概念。 所以矛盾论里的形而上学其实是第三种,认为事物只会永远循环重复,过程中只存在数量的增减。而辩证法提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在矛盾双方的作用下旧事物可能会变为新事物。 有时会听到一句话:人是不会变的。以形而上学解释,好人坏人懒人勤快人各有分布,但是天定难改,因此个体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辩证法则告诉我们,在内因驱动下,一个人是完全有可能改变自己的。 有内因,自然就有外因。无论是形而上学、进化论还是机械唯物论,都将外因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本。但辩证法更强调内因,矛盾论里解释得很透彻: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因为必然性来自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偶然性作为表现形式,其中一定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必然性。 接下来说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是否可以作为一切运动的基础,我并不确信,但联想到生活中又觉得有些道理。 经常听人抱怨有做不完的事儿,可一旦真的闲下来了,又着急忙慌地去找工作来做。老话儿说,人不能闲着,大概如果真的消除了一切矛盾(连饭都不吃水都不喝),生命就终结了吧。这么一想,做事只是生命中矛盾运动的体现而已,没必要太过焦虑,更不要想着什么时候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996 就是合理的,因为还要考虑到矛盾的特殊性。 共性中存在着个性,这很好理解。矛盾论直接从特殊性中总结出了实践经验的精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对我来说,从上学起就对这两句话有印象了,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一概而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至于第二句,放到今天就是任务的优先级安排,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重要且紧急,当然应该优先解决。 最后讨论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就是矛盾双方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里的一定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一点,说明只有在特定情况下,矛盾双方才会互换,但这种转换不是必然的。 比如在故事中,屠龙少年因为恶龙而成为英雄的角色,恶龙也由于村民的存在才被称为恶。屠龙一旦结束,有可能,少年幻化为新的恶龙,新生儿(恶龙转世)成为下一任屠龙者。当然,这种情形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尼采说: 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he himself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 了解这种转换对看电影看剧是有帮助的,因为一旦出现好人上位坏人下台之后角色互换的反转,我就可以淡定地想到,由于编剧的脑洞大开,才造就了矛盾互相转化的前提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是其普遍性(或者说绝对性)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斗争无处不在,只是表现不同。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双方会进入对抗的状态并最终使矛盾得到解决,也由此产生了新事物。 对于不同形式的矛盾斗争,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轻描淡写,问题得不到解决;但是处理方式过激,又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不能凡事都上纲上线呀,同志们)。 其实同一性和斗争性在道德经中也有提到,只是过于言简意赅: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前半句说事物都背阴而向阳,暗示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存在,后半句指出阴阳激荡会形成新的和谐体,也就是斗争之后产生新事物的结果。矛盾论中结合实例阐述,用白话文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看懂,还是很了不起的。 那么矛盾论到了今天还有价值么?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应用到它。 首先,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矛盾永远存在,并且只会伴随着事物生命周期的终结而结束。因此我们追求的不应当是消灭矛盾,而是学会以游刃有余的心态处理不断出现的新的矛盾。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是永远存在的,这一点经常体现在我们想要一样东西,又觉得这么做不合适的时候。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前者出自本能欲望,后者由社会道德构建,出现冲突是必然的,所以没必要走极端,做一个极度任性或刻板的人。基于斗争性分析,如果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又不对他人造成影响,那么完全可以按想要的来,减少内耗;若是原则性的冲突,就需要认真思考再做决定(所以不能过于严肃,给太多事情贴上原则性标签)。这种冲突一旦爆发,那么矛盾解决,我们本身也就会发生一些新的改变,比如更加贴近想象中的自我形象,亦或是打开精神枷锁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分歧也是一直都会存在的。和朋友相处而不产生争端,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寄希望于形势永远保持不变或者一直变好,只会在事态崩坏后更加无所适从。我想,关系的递进也离不开矛盾斗争的解决,通常两个人在争吵又和好之后都会觉得彼此之间更亲密了,这可能就是斗争性中对抗结束后新事物产生的一种证明吧。

06-14 · 1 min

论独处

最近读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其中关于独处的言论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观点鲜明,欣赏之余,我也不禁想重新解读下这件事情。 先看看书中的描述: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首先要承认,作为一名孤独患者,读完后充满了优越感,但又感到有些不对劲: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到底怎样才算是独处?如果这才是正确的选择,那还有必要社交吗?独处者真的高人一等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先给独处下个定义。我想它并不等同于独居或独来独往,因为这些造成的是生活中的影响,而没有体现精神层面的差异。从书中来看,作者针对的是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 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 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 而并不是所有的聚会场合: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 因此,相比在人群中泛泛而谈,独处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真正可以深度交流的机会更是求之不得的。 那么独处是在做什么?抛开实际的活动不谈,我想这包括了思想的创造和心灵的解放。前者指的是思考过程,这一点无论在行动中(散步)还是静止状态下(发呆)都可以完成;后者则要求我们的身体停顿下来,让内心深处的感受浮现,这通常难以做到,除非坚持长期的练习,比如冥想。 如果这样便已足够,社会恐怕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无论是谁,在生命历程中都需要经验资料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即使独处,我们仍然会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无论是书籍、网站还是播客。 此时已经可以联想到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是如何在底层逻辑上成立的: 复盘 冥想 阅读 必须承认,不论聪明才智还是性格习惯,个体都受限于独立本身,所以与贤为伴是必要的。从父母老师,到同事朋友,甚至是学生晚辈,即使对方没有更好的见解,我们也很可能在交流中反窥出自己的问题。简单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从叔本华的角度看,才智卓越之士在人群之中只会受到拖累,这么说无可厚非,只是如他一般的天才实难多见。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实用的做法就是组合成为强大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促进。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互利共赢优于闭关锁国。 我更赞赏心灵的独处: 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智商自出生便有高低,有时候再努力也难以跨越天赋的鸿沟。内心则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足够的修炼让自己达到独立、自由与平和的境界。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越早接受并适应这一现实,我们就越少受到独处时带来的痛苦煎熬。当然,生活也时而赋予我们陪伴,所以独处更应当作为一种能力,而非状态。 至于自身价值,很明显不能单单通过独处能力来判定,就像按照财富或社会地位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一样,对号入座可能会让自己心情好些,但并没有道理。饶是如此,如果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对未来的人生的确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无所适从的,尤其到了老年时期。 遗憾的是,在当今时代,虽然人口和信息都在无限爆炸,但我们与独处更加密不可分了。网络的便利提供足不出户的借口,疫情负责夺走人身自由,孤独感依旧,绝望的情绪却已经悄悄完成了全球化。 物质是有限的,但精神可以不受约束。也许叔本华想象不到今天的世界,但他的话确实打动了我: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05-05 · 1 min

Even Dead, You're The Hero

愿逝者安息。 同龄人,也算是同行,现在几乎不玩游戏了,但从小也在国产武侠 RPG 里泼洒了许多热情。虽然不认识,之前也未曾耳闻,心里却五味杂陈。一切的一切,我都理解的。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的某一天,大家都能玩到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本土文化的优质游戏大作。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西游记能出ACT,让老外去体会中国文化西游记中”斗战胜佛”的打击快感,那一定比西方的动作巅峰之作《战神》、《鬼泣》更加深邃。 …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的某一天,国产游戏能像中国的其他产业一样,以一个领跑者的姿态,面对全世界,面对全宇宙,器宇轩昂,扬眉吐气。 … 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 Even Dead, You’re The Hero.

12-14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