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计,使用 Obsidian 也有两年了。最近试了下 Logseq,感觉很不错,说说自己的想法。

回顾过去,我是在工作后才开始注重记录的,也尝试过不少工具: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一个比较小众的软件 Leanote,甚至是实体笔记本。

过了一两年,被同事安利了 Notion(那时候小 No 还处于艰难的求生阶段),简单了解之后我觉得非常好,便开始全面使用。

到 2020 年,Roam Research 火了起来,同时炒热的还有双链、图谱等概念。建立一个高效的第二大脑相当吸引人,于是我对个人笔记的热情被再次点燃了。由于 RR 过于昂贵,我投向了 Obsidian 的怀抱,直到现在。

Before Obsidian

于我而言,Notion 之前的笔记软件基本可以归为一类,以印象笔记为代表。这类软件一般基于层级目录的结构,以分类和标签的方式聚合笔记,并配合以关键字为主的查询方式(印象笔记甚至支持搜索图片中的文字)。有段时间我一度沉迷于印象笔记推出的各类折扣。

Notion 的创新应该算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比如 Page 和 Block 的概念也在 Logseq 中沿用。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偶尔的网络问题,Notion 是很完美的,甚至因为功能过于复杂和强大,让我后来有些望而却步了。

With Obsidian

除了 Zettelkasten,本地存储是我切换到 Obsidian 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Notion 对网络的依赖让我认识到本地数据的重要性,再加上云端同步,Markdown + Local files + Dropbox 成为了我的笔记标配。

可惜的是,虽然 Obsidian 非常先进、好用,但它本质上也只是个工具,错误的使用让我又走上了从入门到放弃的老路。

仔细想想,其实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加强型的 Markdown 编辑器来用。对于那些核心的 Feature,比如 Backlink,我都是默认关闭(可能是因为显示在右侧,觉得比较占地方吧),几乎没有看过;再比如 Graph view,虽然笔记积累了不少,但也没有从中产生过什么有用的联想;在多数时候,我只是输入关键词做全局查询,连标签都很少用到。

时间一长,我又失去了做笔记的热情。

With Logseq

初看 Logseq 让我觉得很有 Notion + Org-mode 的感觉(曾经试图研究过后者,最后算是弃坑了吧,不过无论 Org-mode 还是 Emacs 都非常了不起),但抛开工具本身,它的设计理念解答了我很久以来的困扰。

这里推荐 Randy我是如何使用 Logseq 的 这个视频,把核心理念解释得很清楚。

为什么使用 Logseq 能够帮助我做笔记呢?因为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坚持记录,而这又是因为每次想写些什么之前,都需要先想好要写到哪篇笔记里,如果没有的话还要再想新建一篇笔记叫什么好、放到哪个目录下面合适、如何分类标签等等,等这些都想清楚了,最开始要写的内容可能已经忘记了。另外,这可能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记录这件事很困难,写之前就要想很多东西,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动笔了。Logseq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日志,也就是打开软件之后默认展示当天的日记作为入口,不需要多做任何思考,直接开写。

这一点对我的启发最大,其他的功能可以说与 Obsidian 各有千秋吧,像 Graph view 我认为后者做得要成熟很多。不过整体使用下来 Logseq 还是带给我很多惊喜的:

  • 查询:通过 Query 命令把散落在日志中的只言片语整合到一起(当然这些只言片语中是要有关键字信息的)。
  • 任务管理:同样可以通过 Query 把清单项整合到一起,功能上和 Org-mode 很像了,当然也很好用。
  • PDF 文档阅读:内嵌了阅读器,可以很方便地上传、阅读以及标注 PDF 文件。这个功能很赞,因为它集成了一个非常常用又和笔记密切相关的场景。
  • 记忆卡片:类似 Anki 的 Flashcards 工具,同样又是一个和笔记关系非常紧密的使用场景。
  • 反向链接:我觉得比 Obsidian 强的地方在于它把链接放到了下方,这样不容易被忽视。
  • 网络代理:可以直接在设置里面添加配置,很方便。Obsidian 没有,但也不难解决。

最后要说下 Vim mode。Obsidian 提供了这个功能,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我现在的认识是 Vim mode 对于 Markdown 来说并不必要,甚至有副作用。像 Logseq 的编辑器本身就有一定的辅助功能,比如缩进(的批量操作),改用 Vim 反而复杂。另外,与在代码中需要做频繁的跳转和移动不同,记录时更多地是在当前光标下添加内容,所以效率上并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说不定还可能起到喧宾夺主的反效果。总之,重点在于记录,而不是快捷键。


写到最后,不禁产生了一个想法。关于笔记软件的进化,除了技术迭代,应该也少不了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前信息获取相对困难,给笔记分门别类的负担并不大,人们更多地注重积累和收藏;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哪怕不主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渴望极简,追求工具带来的极限效率,以此最小化心智负担。变聪明了,因此也更累了?也许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