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离开之后,终于踏上了心系已久的河西走廊之旅。自从看了同名纪录片,才真正领略到大西北的厚重,也开始了解,早在汉武帝的统治下,狭长的河西通道就已经被慢慢打开,并一步步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篇。

其实所谓河西走廊指的是一条从中原通往关外的通道,由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几座城市相连,从地图上看,形如走廊,又在黄河以西,故此得名。为了更集中精力游览,便决定不在酒泉停留,而是游完敦煌之后,回返嘉峪关机场直接离开。

盗图,侵删

武威

武威,即武功军威,古称凉州。本来以为会是个喧闹的小镇模样,到了之后却发现大有不同。不仅是因为道路规划得宽敞通畅,满带科技感的市博物馆更让人耳目一新。雷台汉墓的铜奔马实际上就是在这里出土,(估计)却因为当年本地的条件不够而把大量的文物搬迁到兰州的甘肃省博了,(猜想)这座优秀市博的建立就是不想再重蹈覆辙,毕竟珍贵文物会很大程度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好像还为了留住西夏塔碑特意建了个西夏博物馆)。

被掳走的马踏飞燕

写的真好

投影解说,满满的科技感

西夏神碑

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分布在市区的周边,比如附近的天梯山石窟,据说这里是最早开凿佛窟的地方。虽然因为整修所以只能看到唯一一座大佛的石像,但因为挨着水库,又到了油菜花开的季节,所以一路的景色沁人心脾,让人意犹未尽。

另外还去了鸠摩罗什寺,位置在市内,走过去也很方便。这位龟兹国的高僧为梵文佛经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玄奘齐名。而最过传奇的莫过于他被迫取妻生子的经历,饶是如此,也并没有让他迷恋俗世生活,而是一心向佛,宠辱不惊。据传他的长相还十分英俊,可以参考河西走廊纪录片里面饰演他的那位演员。

观世音菩萨与观自在菩萨

张掖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古称甘州。这个城市要更热闹一些,可能是因为人也更多吧。印象深刻的是散步时看到一个很大的公园,进去之后发现居然是苏州园林的风格,再一看介绍果然是古时候请江浙园林设计的名家来建造的。名字叫做一园,奇怪的是在网上却没有搜到这个地标。

张掖市区附近的景点更多,像丹霞、马蹄寺、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和山丹军马场等等。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去看最有名的丹霞,而是去了人稍微少一些的马蹄寺。这座寺院以石窟闻名,山上的洞窟由岩壁的甬道相连,攀爬的过程略难,有的地方甚至要手脚并用。每一个洞窟里面的佛像和饰物都极为古朴,但游览的过程中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因为洞内标记了禁止拍照但很少有人理会,还能看到石壁上到处都是游客刻下的到此一游。这很令人惋惜,因为整座山里的三十三洞天,石窟和甬道,都是千百年前的虔诚信徒们徒手开凿的。

三十三洞天

在这里的几天都很顺利,没想到最后一晚却遭遇了人生首次外宿的意外事故:洗浴时整片干湿分离的玻璃碎裂、断落到地上。划伤不算严重,酒店也做了道歉和赔偿。虽然经过了妥善处理,内心却久久不能平复,回想起来也有些后怕,人生无常,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敦煌

敦煌意为盛大,古代称作沙州。这里是沙漠地区,所以紫外线强烈,天气尤其炎热。敦煌的景点大致分为东西两线:

  • 东线
    • 莫高窟
    • 鸣沙山、月牙泉
  • 西线
    • 敦煌古城
    • 西千佛洞
    • 阳关
    • 玉门关
    • 雅丹地貌

为了方便,便选择就近住在鸣沙山景区周边的民宿。景区进去便是一片沙漠,开始可以选择骑骆驼绕行一圈,虽然有些颠簸,但整趟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之后观赏月牙泉湖,再攀爬沙山到顶。天色渐晚,狂风便卷起黄沙恐吓游人,声响虽大,却不乏有勇士们尖叫着拍照、滑沙,享受原始的混沌风光。夜晚确实是好时候,因为一到白天,烈日之下,便无人再愿与沙漠同伴了。

高昂的头颅

鸣沙山与月牙泉

享受完鸣沙山的悠闲,自然要去看最著名的莫高窟。作为重点保护的古迹,门票要三个月之前就开始订,观看的过程不允许逗留和拍照,能看到的也只是几十个洞窟之中随机的八个。饶是如此,匆匆几个小时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在向导小哥的讲解下,一尊尊佛像雕刻,经历几个朝代的侵蚀、修补与上色,配合不同的顶部结构和栩栩如生的壁画,又重新鲜活了起来,仿佛古时的画人工匠仍然在不停地忙碌,延续佛教历史的不朽传说。

西线的几个景点一般需要包车,用一天时间就可以看完。同行的几个小伙伴都是很有意思的人,其中有一对情侣来自成都,一路上大家相谈甚欢,还约好了之后去成都再聚。这种奇妙的偶遇让我意识到,除了很大的世界要看,还有更多的陌生人值得认识和结交。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大叔把我们拉到一处停下,大家抱怨着下车,瞬间被漫天繁星震撼,西北的夜晚无比静谧,让灿烂的星空得以尽情挥洒。我不说话,却难以克制心中的激动,眼前的景象很难用语言描绘,但足以让人忘记一切烦恼。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古人诚不欺我。

西出阳关无故人

雅丹魔鬼城的小猫咪

雅丹体,千年风沙堆积成的神奇地貌

遥远的前方就是传说中的罗布泊


从敦煌到嘉峪关后,这段旅程也告一段落了。那时大约在七月中旬,这篇游记却到八月底才写,因为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记录才最合适。太多的景色去回味,太密集的感受要消化,这并不是个好借口,但它让我深深感到,行万里路并非一句空话,如同看书,不管内容记住多少,阅读的过程都会成为心灵的积淀。这一点一滴的慰藉,让我们得以回过头来,平静地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