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其中关于独处的言论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观点鲜明,欣赏之余,我也不禁想重新解读下这件事情。
先看看书中的描述: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首先要承认,作为一名孤独患者,读完后充满了优越感,但又感到有些不对劲: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到底怎样才算是独处?如果这才是正确的选择,那还有必要社交吗?独处者真的高人一等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先给独处下个定义。我想它并不等同于独居或独来独往,因为这些造成的是生活中的影响,而没有体现精神层面的差异。从书中来看,作者针对的是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
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
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见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作为某种优越的表现——它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
而并不是所有的聚会场合: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
因此,相比在人群中泛泛而谈,独处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真正可以深度交流的机会更是求之不得的。
那么独处是在做什么?抛开实际的活动不谈,我想这包括了思想的创造和心灵的解放。前者指的是思考过程,这一点无论在行动中(散步)还是静止状态下(发呆)都可以完成;后者则要求我们的身体停顿下来,让内心深处的感受浮现,这通常难以做到,除非坚持长期的练习,比如冥想。
如果这样便已足够,社会恐怕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无论是谁,在生命历程中都需要经验资料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即使独处,我们仍然会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无论是书籍、网站还是播客。
此时已经可以联想到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是如何在底层逻辑上成立的:
- 复盘
- 冥想
- 阅读
必须承认,不论聪明才智还是性格习惯,个体都受限于独立本身,所以与贤为伴是必要的。从父母老师,到同事朋友,甚至是学生晚辈,即使对方没有更好的见解,我们也很可能在交流中反窥出自己的问题。简单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从叔本华的角度看,才智卓越之士在人群之中只会受到拖累,这么说无可厚非,只是如他一般的天才实难多见。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实用的做法就是组合成为强大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促进。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互利共赢优于闭关锁国。
我更赞赏心灵的独处:
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智商自出生便有高低,有时候再努力也难以跨越天赋的鸿沟。内心则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足够的修炼让自己达到独立、自由与平和的境界。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越早接受并适应这一现实,我们就越少受到独处时带来的痛苦煎熬。当然,生活也时而赋予我们陪伴,所以独处更应当作为一种能力,而非状态。
至于自身价值,很明显不能单单通过独处能力来判定,就像按照财富或社会地位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一样,对号入座可能会让自己心情好些,但并没有道理。饶是如此,如果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对未来的人生的确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无所适从的,尤其到了老年时期。
遗憾的是,在当今时代,虽然人口和信息都在无限爆炸,但我们与独处更加密不可分了。网络的便利提供足不出户的借口,疫情负责夺走人身自由,孤独感依旧,绝望的情绪却已经悄悄完成了全球化。
物质是有限的,但精神可以不受约束。也许叔本华想象不到今天的世界,但他的话确实打动了我: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