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矛盾论,颇有收获。

开篇先介绍了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在维基百科中这样定义:

形而上学是指透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

同时也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1. 指关于世界构造的猜想,比如有没有上帝。(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解)
  2. 指那些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们没有科学的可证伪性,比如电子显微镜出现之前的原子论。
  3. 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的概念。

所以矛盾论里的形而上学其实是第三种,认为事物只会永远循环重复,过程中只存在数量的增减。而辩证法提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在矛盾双方的作用下旧事物可能会变为新事物。

有时会听到一句话:人是不会变的。以形而上学解释,好人坏人懒人勤快人各有分布,但是天定难改,因此个体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辩证法则告诉我们,在内因驱动下,一个人是完全有可能改变自己的。

有内因,自然就有外因。无论是形而上学、进化论还是机械唯物论,都将外因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本。但辩证法更强调内因,矛盾论里解释得很透彻: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因为必然性来自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偶然性作为表现形式,其中一定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必然性。

接下来说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是否可以作为一切运动的基础,我并不确信,但联想到生活中又觉得有些道理。

经常听人抱怨有做不完的事儿,可一旦真的闲下来了,又着急忙慌地去找工作来做。老话儿说,人不能闲着,大概如果真的消除了一切矛盾(连饭都不吃水都不喝),生命就终结了吧。这么一想,做事只是生命中矛盾运动的体现而已,没必要太过焦虑,更不要想着什么时候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996 就是合理的,因为还要考虑到矛盾的特殊性。

共性中存在着个性,这很好理解。矛盾论直接从特殊性中总结出了实践经验的精髓: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对我来说,从上学起就对这两句话有印象了,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一概而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至于第二句,放到今天就是任务的优先级安排,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重要且紧急,当然应该优先解决。

最后讨论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就是矛盾双方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里的一定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一点,说明只有在特定情况下,矛盾双方才会互换,但这种转换不是必然的。

比如在故事中,屠龙少年因为恶龙而成为英雄的角色,恶龙也由于村民的存在才被称为恶。屠龙一旦结束,有可能,少年幻化为新的恶龙,新生儿(恶龙转世)成为下一任屠龙者。当然,这种情形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尼采说:

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look to it that he himself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

了解这种转换对看电影看剧是有帮助的,因为一旦出现好人上位坏人下台之后角色互换的反转,我就可以淡定地想到,由于编剧的脑洞大开,才造就了矛盾互相转化的前提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是其普遍性(或者说绝对性)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斗争无处不在,只是表现不同。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双方会进入对抗的状态并最终使矛盾得到解决,也由此产生了新事物。

对于不同形式的矛盾斗争,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轻描淡写,问题得不到解决;但是处理方式过激,又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不能凡事都上纲上线呀,同志们)。

其实同一性和斗争性在道德经中也有提到,只是过于言简意赅: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前半句说事物都背阴而向阳,暗示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存在,后半句指出阴阳激荡会形成新的和谐体,也就是斗争之后产生新事物的结果。矛盾论中结合实例阐述,用白话文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看懂,还是很了不起的。

那么矛盾论到了今天还有价值么?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应用到它。

首先,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矛盾永远存在,并且只会伴随着事物生命周期的终结而结束。因此我们追求的不应当是消灭矛盾,而是学会以游刃有余的心态处理不断出现的新的矛盾。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是永远存在的,这一点经常体现在我们想要一样东西,又觉得这么做不合适的时候。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前者出自本能欲望,后者由社会道德构建,出现冲突是必然的,所以没必要走极端,做一个极度任性或刻板的人。基于斗争性分析,如果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又不对他人造成影响,那么完全可以按想要的来,减少内耗;若是原则性的冲突,就需要认真思考再做决定(所以不能过于严肃,给太多事情贴上原则性标签)。这种冲突一旦爆发,那么矛盾解决,我们本身也就会发生一些新的改变,比如更加贴近想象中的自我形象,亦或是打开精神枷锁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分歧也是一直都会存在的。和朋友相处而不产生争端,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寄希望于形势永远保持不变或者一直变好,只会在事态崩坏后更加无所适从。我想,关系的递进也离不开矛盾斗争的解决,通常两个人在争吵又和好之后都会觉得彼此之间更亲密了,这可能就是斗争性中对抗结束后新事物产生的一种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