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京,兰州是我的第一站。作为西北之行的起点,它是最合适的选择。一直以来,我都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感,那里是每个牛肉面爱好者都心驰神往的朝圣地。

在出发之前,我并不了解兰州,知道的也不过拉面、牛羊肉和黄沙漫天几个关键词而已(刻板印象)。其实,同样情况的又何止这一处呢,中国地广城多,去了也难免只是匆匆一瞥,更多的地方都只是道听途说。也许,认识一个城市和交朋友差不多,知己难得,不仅需要时间和耐心,更少不了冥冥中的一抹缘分。

之所以说缘分,是因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地理、文化还是饮食,而这些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口味,就不好说了。有时可能令人失望,但一旦出现交集,便会发生神奇的碰撞反应。比如我从小爱吃拉面(牛肉面),所以对兰州饭馆极有亲切感,心里也埋下了有朝一日要去当地品尝正宗口味的种子。顺着这第一动力,来到这里,除了美食之外,也被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所感染,因此对兰州甚至整个大西北有了更多的留恋。

来到兰州的第一张

在兰州呆了一周左右,前几天如同饿虎扑食般奔赴各个有名的牛肉面馆,后面渐渐恢复了理智,才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其他方面。兰州牛肉面自然不用再介绍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招牌是不会出现 拉面 字样的,所以也就有了其他地方的拉面馆都是青海人开的一说。来了之后,才发现一碗面之中也隐藏着很多地道的细节,比如牛肉面在当地多作为早餐,而过了中午之后基本就歇业了(也是因为汤随着煮面会越来越浑浊,所以一大早去吃最好汤最清),再比如对于面条不仅可以选择粗细,还可以告知自己要的量多量少,还有就是牛肉面的辣子很香但是并不辣,但如果招牌写了 辣子牛肉面 的话辣度会飙升。兰州的牛肉面馆众多,自然也会有排行榜,比如此行令我印象深刻的白建强、白老七(前几名似乎随着时间会不断更替,比如前些年的马子禄到现在感觉已经渐渐式微了),但整体来说平均水平是很高的,基本不用担心踩坑。最后要提下价格,一碗面均价七块,倒是一份牛肉的价格要比面还高,不过肉蛋双飞加小菜总共也不超过二十块,物美价廉。

美!

凉面也不错

看到店铺转让我不禁笑了出来

相比于文字,纪录片可以更生动地展现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比如这部金城兰州。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破匈奴,一路向西,而高强度的军事作战需要强有力的后勤补给,兰州地处河谷平原,又作为黄河渡口和东西的咽喉要塞,自然被重点开拓,古称金城,取的是固若金汤的寓意。黄河穿城而过,岸边是长长的健身步道,横跨黄河之上有很多架大桥,其中最有名也最古老的是中山铁桥。在此之前,唯一的渡河方式是将多艘木船连合搭建的浮桥,虽然历史悠久,但维护成本很高,不但要春建冬拆,还有被汛期洪水冲断的风险。到了1906年,通过德商引进国外技术,并且从德国海运了所有的建桥用料,第一座黄河铁桥终于建成,并且留存至今。虽然现在只允许步行游览,但不得不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这座中山桥依旧岿然不动,走在上面很有安全感。如果想体验湍急的黄河水,不妨到岸边的码头乘坐羊皮筏子,纵使在炎热的七月,河水依然冰凉透骨,而且竹筏随着急流旋来转去,真的很容易头晕。最惬意的享受也在黄河边,那就是一边躺坐在岸边的靠椅乘凉,一边品尝三泡台(七宝茶)的清甜,再配上一首黄河谣,思绪伴着浑厚的唱腔变得沉重,却又在不知不觉间飘回了千百年前。

夜晚的中山桥

羊皮筏子

黄河岸边好乘凉

甜丝丝的三泡台

兰州还是很宜居的,清凉的河风吹得空气干爽而舒适,一到傍晚便可见到熙熙攘攘的人们在岸旁的公园广场上跳舞和散步。西北的淳朴民风,让作为外地游客的我感觉不到任何拘束,过马路时,司机们常常都会主动让人。正宁路小吃街,南关夜市,加上热闹的烧烤摊和酒馆,给无聊的夜生活点缀了无数欢乐。

真的很美

最后一晚在河边漫步时,无意听到旁边的人闲聊,其中一个大叔说起现在的年轻人太贪图享受,即使有工作机会,也没人愿意留在西部,觉得条件艰苦,没有发展。平心而论,相比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却找不出几个互联网职位,我也会觉得去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才是更好的选择。现实如此,年轻人宁肯在大都市闯荡,头破血流也不愿意回到家乡。这是个时代的难题,人口不断地向中心城市流动,新一代的信仰也在发生迁移。如今资本的巨力大行其道,教唆每个人房子、股票和大厂的工作才是人生的唯一出口,比起上一代的白手起家,我们站得更高,却很难再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不知是惭愧还是迷茫,望着滚滚河水,我陷入了沉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许它比我更加困惑,也许它至少清楚,只要保持前行,终有一天会和答案相遇。